本組回合中,劉丁碩在接發(fā)球輪次打得非常主動,他通過加力劈長和迎前貼撕兩板球成功地壓制了對手,隨后他把握戰(zhàn)機,積極側身使用正手完成相持中的最后一擊,展現了出色的相持以及防轉攻的能力。此外,這套戰(zhàn)術中劉丁碩在落點選擇上比較講究,沒有讓主動上手的王楚欽形成有效的連續(xù)攻勢,在右手選手對陣左手選手時,這種出手頂深落點的方式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拆解 1
接發(fā)球不擰時如何搶占主動?
【資料圖】
在正手臺內果斷使用加力劈長
把球劈到對方的中路追身
劉丁碩在接發(fā)球時想使用反手擰拉搶得場上的主動權。王楚欽通過劉丁碩的板形洞察了他的戰(zhàn)術意圖,所以在出手時靈活變化落點到對方的正手位置。劉丁碩也是有備而來,面對王楚欽發(fā)的正手短球,他及時調整板形改變處理方式,采用備選戰(zhàn)術與對方周旋。為了避免與王楚欽在近臺纏斗,劉丁碩巧用深落點結合加力劈長的方式,在接發(fā)球環(huán)節(jié)反客為主,不失主動地把比賽拖入到攻防轉換的相持階段。
劉丁碩深知僅靠劈長的單板質量很難壓制住對方犀利的搶攻,他必須打出令對方難受的落點,才能讓對方的上手事倍功半,這也就對他的接發(fā)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在調整過程中既要判斷來球的位置、旋轉以及旋轉強度,還要兼顧對方的還原取位,盡量影響對方可能的搶攻,這些都是對一個職業(yè)運動員綜合能力的考驗。
劉丁碩跟著對方發(fā)球的節(jié)奏進行找位調整,并靈活完成了反手到正手的板形轉換以及加力劈搓的引手動作。他根據對方發(fā)出的旋轉及強度,再次把手拿到準確的位置。隨后從后向前下方加力,接觸球的中后偏下部,利用板形和動作的寸勁兒抑制對方發(fā)球旋轉;同時,他巧用向前推搓的動作技巧,增長回球弧線,并調控板形,把球打到了對方的中路追身落點,成功使用主動劈搓的速度和力量,搭配深長追身的落點壓制對手,展現了精準的判斷和手上控球能力。
拆解 2
近臺頂撕時如何控制對手?
利用身體上浮重心輔助管控弧線
重點是把落點頂得足夠長
劉丁碩在劈長后對后續(xù)銜接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試圖進一步擴大場上優(yōu)勢。他為了跟住自己劈搓的速度,采用小范圍還原的調整方式,并及時把球板拿高,提前做好壓防對方高吊弧圈的準備,這一系列的調整都體現了他積極的戰(zhàn)術意識和良好的動作節(jié)奏感。
王楚欽的搶攻雖然被動,但仍給劉丁碩制造了不小的難度。劉丁碩迅速向自己的反手位后撤一大步,完成貼撕的找位調整。隨后他使用小動作引手,迎著來球的上升點快速出手,加快銜接速度。由于來球旋轉很強,球在落臺后向上跳得很快,劉丁碩在擊球前和擊球中,身體重心配合手上擊球動作進行上浮調整,這也是出于對出球弧線的輔助管控。
劉丁碩在極小的擊球空間內借助來球強烈的旋轉,利用前臂和手腕的配合,主動向前下方按撕加力,抑制出球弧線,增加回球的前沖力,使球在落臺后急速下墜。同時,他在出手瞬間通過板形調節(jié)繼續(xù)壓制對方的中路追身落點,成功使用銜接速度、出球速度以落點變化壓制對手,展現了合理的處理技巧。這板出手雖然更像一次防守,但擊球質量很高,確實能對王楚欽的連續(xù)進攻起到遏制甚至打斷的功效,逼著對手只能勉強銜接。
拆解 3
為什么要選擇正手殺板?
在時間和空間都允許的條件下
加大進攻殺傷力
劉丁碩在第二板貼撕后身體自然放松,原地還原站住位置,做好銜接準備。他在對方出球前,步法和板形有一個極小的預判側身動作。根據對方的出手動作,劉丁碩對來球落點進行了二次判斷,并積極應變,改為反手的板形和站位,做好在左半臺銜接的準備。當球跳到網上方時,他捕捉到來球的精確落點,發(fā)現自己仍有側身使用正手解決場上問題的機會,所以大膽調整,決定改為正手解決問題,這段不斷選取擊球方式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他動作的靈活性。
在經過多次調整后,王楚欽的來球已經逼到身前,劉丁碩放慢擊球節(jié)奏,壓低身體重心,充分轉腰讓位。他迎前轉腰頂球加力,肩部帶動手臂根據來球高度進行精細的找球調整,觸球瞬間,他使用前臂和手腕快速收縮摩擦球的中后偏上部,拉出了充足弧線。劉丁碩在保證動作穩(wěn)定的情況下,使用肩部轉動抑制出球弧線,增強回球的壓迫性。最終,劉丁碩通過一板勢大力沉的正手反擊解決了場上的問題,展現了不俗的正手調節(jié)和進攻能力。
來源:乒乓世界 呂海波
關鍵詞: 解決問題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