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將“惡意投訴”納入法律禁止行為,很容易“誤傷”正常的“投訴”行為。
【資料圖】
最近,“職業(yè)打假人”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據(jù)《武漢晨報》報道,日前,四川德陽什邡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關于對惡意投訴舉報行為的告誡書》,提出對于利用投訴舉報進行敲詐勒索、威脅恐嚇等涉嫌違法犯罪的行為,將及時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惡意投訴舉報人的責任等,引發(fā)熱議。
從早期王海似的“打假俠客”,到專挑小微店鋪、作坊下手的“碰瓷者”,“職業(yè)打假人”的社會風評似乎在下降,其本身存在的合法性也成了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
認定“惡意投訴”需慎重
不可否認,近些年隨著打假人的職業(yè)化,其打假手段和目的也與立法初衷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部分“職業(yè)打假人”為求高額賠償,以舉報威脅對方,超越了法律紅線。也有一些“惡意投訴”使生產經營者付出了不菲代價,引發(fā)公憤。
而且,職業(yè)打假人的“惡意投訴”,也容易造成公共資源浪費。據(jù)報道,近年來,全國以“打假”“維權”為名發(fā)起的惡意投訴舉報每年超100萬件。但即便如此,對于“惡意投訴”的認定也需慎之又慎。
根據(jù)《市場監(jiān)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暫行辦法》,“投訴”是指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與經營者發(fā)生消費者權益爭議,請求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解決該爭議的行為。
從立法精神上講,消費者的正常投訴應該受到保護。而且,目前我國法律中并沒有關于“惡意投訴”的定義。
什邡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的告誡書中,詳細列舉了“惡意投訴”的禁止種類,包括“明知或應知商品或服務存在質量問題仍然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再以提起投訴舉報、向媒體曝光等方式,要挾生產經營者索要賠償金”“因購買商品或服務獲得懲罰性賠償后,繼續(xù)購買相同商品或接受相同服務”“通過‘夾帶’‘調包’‘造假’等手段進行欺詐式投訴索賠和不實舉報”等。
其中,通過“夾帶”“調包”“造假”等手段進行欺詐式投訴索賠和不實舉報,確實超過了消費者合法維權的范疇,的確可以納入禁止范圍。但對于其他種類,包括“知假買假”“獲賠再買”等,法律其實都沒有禁止。
而且,將“惡意投訴”納入法律禁止行為,也很容易“誤傷”正常的“投訴”行為。而這正是不少民眾所擔心的——一旦消費者的投訴被認定為“惡意投訴”,將難以維護合法權益。
不斷提升法律精度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職業(yè)打假人”的影響并不全是負面的。事實上,當年以王海為代表的一批職業(yè)打假人,通過依法索賠,打擊假冒偽劣亂象,為市場經濟健康運行作出了貢獻。時至今日,“職業(yè)打假人”仍活躍在公眾視線中,對其作用也不能一概否認。
在法律層面上,“職業(yè)打假人”也并非“過街老鼠”。目前,并沒有具體條款明確,應當對“職業(yè)打假人”予以取締或懲罰。相反,有關部門為這個群體留出了發(fā)展空間。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因食品、藥品質量問題發(fā)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這也明確了在食品、藥品領域,消費者即使明知商品為假冒偽劣仍然購買,并以此訴訟索賠時,人民法院不能以其“知假買假”為由不予支持。
當然,對于職業(yè)打假人的“弊病”,也要正確對待。從長遠看,則需要平衡好各方訴求,不斷提升法律實施的精度,適時借助司法解釋、指導性案例等形式,逐步遏制職業(yè)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不能被別有意圖的“職業(yè)打假人”牽著鼻子走。
□柳宇霆(法律學者)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wǎng)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wǎng)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