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聊聊青春“趕考路”》圓桌談活動7日在京舉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著名文藝評論家胡一峰,北京舞蹈學院研究生部主任、博士生導師蘇婭教授等人通過回溯歷史、挖掘當代文化藝術作品內(nèi)涵,暢聊各自對海淀“青春趕考路”的理解。
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工作生活都在海淀的胡一峰,長期活躍在中國文藝評論界,同時也是研究延安文藝史的專家。在此次圓桌談活動上,他選取了自己長期研究的一位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默默無聞的清華校友——諶亞選,講述了這位“教音樂的物理老師”從清華到延安的故事和在烽火歲月里的跨界人生。
從清華到延安,學物理系的諶亞選參與了延安自然科學院、延安管弦樂團、八路軍總部延安氣象臺的籌建;在魯迅藝術學院學習期間,他參加過冼星海所有在延安的作品的演出活動……諶亞選在延安的本職工作雖然物理學教育、研究與應用,但從他留下的手寫材料中,更多的是提及自己對音樂的堅持與理解:他經(jīng)常給自己的學生上音樂課,直到晚年都在致力于借鑒西洋音樂推動民族音樂發(fā)展。
通過這位清華老校友書寫的飽滿的青春,胡一峰帶來了他對青春趕考路精神的理解和對海淀新青年的寄語:哪怕再平凡的人生,都是和歷史、和人類的宏觀進步息息相關,只要擁有正確信念,并堅定地努力,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在追溯北京舞蹈學院的建校史和如數(shù)家珍的舞蹈作品解讀中,蘇婭教授認為,中國舞蹈藝術不斷在發(fā)展中體現(xiàn)自身的文化自信,藝術作品中呈現(xiàn)的時代精神與青春“趕考路”倡導的精神不謀而合。
在她看來,無論是舞劇《只此青綠》用現(xiàn)代審美的形式呈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還是用敦煌飛天文化符號在世界級國標舞臺上表達當代年輕人對時代的理解,抑或《鐵人》《東方大港》這種用舞劇作品來展示國人在工業(yè)、科技領域的拼搏精神,都是青春趕考路上的硬核實力和最美姿態(tài)。
此次活動由海淀區(qū)文旅局主辦,是2023年第十二屆中關村國際青年藝術季——青春“趕考路”藝文大講堂系列活動之一。在后續(xù)青春“趕考路”藝文大講堂系列活動中,海淀區(qū)文旅局將通過音樂課堂、主題分享等不同形式,表達海淀精神中對青年人的鼓勵與期望,希望所有海淀青年在學思踐悟中,將學習成果轉(zhuǎn)化為工作動力,讓實干成為“標配”、讓擔當成為“標簽”、讓創(chuàng)新成為“標準”。(完)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wǎng)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wǎng)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