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新聞隨筆】“他還是個孩子”問題根子出在哪
近日,黑龍江哈爾濱一地鐵站女廁所內發(fā)生爭執(zhí),引發(fā)網絡熱議。一女子發(fā)現一名6歲男童在女廁隔間,故予以制止:“這里是女廁所,男孩不能進來?!彪S后,孩子母親稱該女子將孩子兇哭、“傷害了孩子心靈”,并叫來孩子父親等人將女子圍堵在衛(wèi)生間并要求道歉。事后,當事女子稱自己遭男童媽媽辱罵近30分鐘。
家長能否帶孩子進入異性公共浴室、衛(wèi)生間、更衣室等場所?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3~4歲時,就開始具有性別意識;3~6歲更是兒童性別角色確認的關鍵期。換言之,已到達特定年齡的兒童可能沒有家長想象中的那么“無性別”,也無法在涉及異性隱私的公共場合取得“豁免權”。在這種情況下,面對他人提出的抗議,家長應首先反思自身行為是否保有公共場域下應有的邊界感、是否足夠尊重他人的隱私。如果訴求不合理、道理立不住,再咄咄逼人的爭辯也終歸是強詞奪理。
其實,對于家長而言,自幼明確孩子的性別意識至關重要。一方面,良好的性別意識是健康自我認知的重要部分。引導孩子明確性別間的界限,根本在于幫助其及早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學著了解、認可與尊重異性的過程,能幫助孩子明確為人處世的原則,在做好自我保護的同時不侵犯他人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性別意識,需要父母雙方的共同示范。例如在此次事件中,孩子母親若能意識到其行為對他人隱私的侵犯與困擾、孩子父親若能擔當起帶領孩子去男廁所的任務,相信后來的爭執(zhí)也不會發(fā)生,亦更有利于孩子培養(yǎng)自理能力、逐漸養(yǎng)成獨立人格,為其今后社會生活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共性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從更多層面討論。就此事件的公共性而言,實際問題在于改善特殊對象如廁不便的情況。根據《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關于加快推進第三衛(wèi)生間(家庭衛(wèi)生間)建設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需要繼續(xù)推動各城市商超、地鐵站等公共場所加設第三衛(wèi)生間、無障礙衛(wèi)生間、母嬰室等基本設施,并在衛(wèi)生間門口張貼提示標語。這樣,既滿足了家長帶孩子的需求,也可以提前規(guī)避沖突的發(fā)生;長遠來看,亦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舉措。
而從深層次的社會心理上看,那句耳熟能詳的“他還是個孩子,他懂什么”,有時并不能說明孩子的智識真的不夠,相反卻折射出大人的素質鄙陋。其實,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對公序良俗的尊重、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往往最先由父母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孩子。家長習慣性地透支人們對“孩子”這一身份的寬容,看似是對自己孩子的“偏愛”“袒護”,實則是對他人的道德綁架,更是對自身管教責任的逃避與對失范行為的放任。
古語有云:“愛子不教,猶饑而食之以毒,適所以害之也?!背浞致男斜O(jiān)護義務,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導向、學會為人處世之道,才能讓孩子受益終身——這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
(作者:育心,系媒體評論員)
關鍵詞: 性別意識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