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隨著顏值經濟的崛起,美瞳幾乎成為像口紅一樣普遍的美妝用品。然而,有記者近日調查發(fā)現,美瞳商家從業(yè)資質不明、劣質產品危害眼睛健康等問題逐漸浮現。在某電商平臺,幾十元一副的美瞳比比皆是。一位從事美瞳行業(yè)多年的平臺店主表示,國內貼標的仿品,成本價才2元至8元不等。
近些年來,美瞳迅速普及,并漸漸超越了“彩色隱形眼鏡”的本義,一躍成為“亮眼”“扮靚”的神器。對于很多深度用戶來說,美瞳簡直成了生活必需品。不戴美瞳,兩眼無光,自信全無,整個人的狀態(tài)都不在線。這種高依賴性,從根本上決定了對于美瞳的消費,大概率是長期的、連續(xù)的。由此所衍生出的巨大市場,如今被各方盯上,都想著各憑本事分一杯羹。這其中,既有大廠商積極布局,也有小作坊暗中走貨。一時間,可說是泥沙俱下,隱患重重。
美瞳之亂象叢生,首先就在于認知偏差。時至今日,絕大多數消費者還是默認美瞳為美妝用品,而沒有意識到其作為“醫(yī)療器械”的根本屬性。這一方面確有科普宣傳不到位的原因;另一方面與商家推波助瀾的誤導難脫干系。我們看到,市面上的美瞳品宣,主要都是“顏值”“魅力”等角度的言說,極少有關于“透氧率”“材質”“含水量”等指標的闡釋。久而久之,相關人群對于美瞳的科學認識,遲遲難以形成。
對美瞳根本性的“誤解”,負面影響顯而易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愛美人士在購買美瞳時無法秉持理性的消費決策。在此基礎上,整個市場的競爭相應趨于無序。換而言之,就是大廠商相較于小作坊的“專業(yè)優(yōu)勢”無法顯現。美瞳產品的銷量,很大程度不是取決于“質量有多可靠”,而是取決于“價格有多低”“營銷滲透有多徹底”。從現實反饋的情況看,一些小廠小作坊出品的美瞳,甚至能把批發(fā)價殺到幾塊錢的區(qū)間,在低端市場所向披靡。
一些小廠的美瞳,通過盤根錯節(jié)的微商直銷網絡,在年輕客群中滲透度和到達率極高。這就構成了“彎道超車”,從一定意義上說,也就是“劣幣驅逐良幣”。那些中規(guī)中矩走實體店和官方網店渠道的大牌美瞳(本身也較貴),反倒無法在年輕客群中打開局面。而我們知道,美瞳產品最大的增量恰恰就來自年輕群體。若是長此以往,大量“三無產品”美瞳入了年輕人的眼,累積的風險不可謂不大。
小廠小作坊的美瞳,在營銷端更無顧忌,毫無“合規(guī)意識”可言。相較而言,大廠廣宣通常在監(jiān)管視線下,要規(guī)范收斂得多。這種不對稱的、畸形的競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劣質美瞳趁機坐大。為此,監(jiān)管必須加快在全渠道、全流程的下沉。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