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上海2月28日電(劉曉 許婧 李秋瑩)“1972年2月28日,那是個上海冬天少有的大晴天。現(xiàn)在回想那個上午,全城在燦爛陽光里的肅靜,更像是一個正在屏息期待的人。”上海作家陳丹燕在著作《外灘:影像與傳奇》里描繪了50年前的今天。
那天是《上海公告》發(fā)布的日子。在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暨上海公報發(fā)表50周年之際,陳丹燕與記者聊起,那一天是怎樣影響了自己的一生。
“那天《上海公告》已經(jīng)發(fā)表,全上海都知道,中國這次要打開大門了?!标惖ぱ嗷貞洠骸澳菚r我還是個孩子,只記得大人們臉上突然出現(xiàn)陽光般蠢蠢欲動的神情,但并不知道為什么?!?/p>
母親領(lǐng)著陳丹燕去了淮海路,到燕云樓吃了晚飯?!澳翘炀尤挥胁簧偃嗽谘嘣茦浅燥垼覀儾坏貌慌c一對夫婦拼一張方桌,我們與那對夫婦始終沒說過一句話,但仍舊有一種和煦的喜氣,在那張方桌上輕輕蕩漾?!?/p>
“那天以后,上海的孩子紛紛開始學一門手藝:英文,樂器,書法,繪畫,修理電器,打字,唱歌……無論什么,總之是一技之長。大人們對孩子說,將來總有一天要用上的。”尼克松離開后不久,陳丹燕的媽媽就鄭重地告訴她:“我們準備給你請個英語老師,來教你學英語?!?/p>
那個年代,她的父母敏銳地意識到中美關(guān)系破冰后可能帶來的變化,早早為女兒做起了規(guī)劃。當時沒有教材,中英文的《上海公告》成了很多孩子的英語啟蒙教材。
2005年,美國愛荷華大學給已經(jīng)成為一名作家的陳丹燕發(fā)來邀請,邀請她參加新一年的國際寫作計劃。
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WP),由華人作家聶華苓和保羅·安格爾夫婦創(chuàng)辦,是一個蜚聲全球的國際文學交流項目。1967年以來,已有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400多名作家到愛荷華大學交流學習,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中國大陸作家也可以受邀參加,其中包括汪曾祺、北島、莫言、余華等人。
“愛荷華這個城市很小,在中西部的大平原的當中,只要開車10分鐘就出城了,周圍都是玉米田。在春夏之交的時候,在愛荷華可以看到很多大的龍卷風,有點像綠野仙蹤里邊的故事一樣的?!?/p>
“晚上大家在一起開朗讀會,每個人讀自己的作品,然后聊一聊自己國家的作家。波蘭的作家會徹夜彈肖邦的鋼琴曲,我跟他學了波蘭的小步舞曲是怎么跳的。有一個印度的作家,他來朗讀他寫的印度的故事,我去問他外灘的英文詞 Bund來源于印度的哪個詞。他說印度有100多種語言,可能是印度南部的一個單詞。后來我們再見,然后就永遠沒有再見?!边@些美好的回憶讓陳丹燕留戀。
“我覺得那時候的美國,其實提供給全世界各國的作家交流的機會,(讓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但陳丹燕相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善意是始終存在的?!?br>
關(guān)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聯(lián)系網(wǎng)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