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17日電 (王春艷)日前,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肝病醫(yī)學部在慢性藥物性肝損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慢性藥物性肝損傷延時恢復的預測模型,為慢性藥物性肝損傷預后預測及安全用藥警戒提供了客觀可量化的手段。該研究成果已在線發(fā)表在國際肝病領域頂級雜志《Hepatology》。
慢性藥物性肝損傷是臨床常見的、也是全球關注度最高的藥源性疾病之一。全球有1100多種上市藥物具有潛在的肝毒性,包括化學藥物、生物制劑、傳統(tǒng)藥物、保健品、膳食補充劑等。雖然大多數慢性藥物性肝損傷患者在停用可疑藥物后可獲得生化學緩解,但仍有8%至20%進展為慢性藥物性肝損傷,病情反復發(fā)作可能進展至肝硬化甚至肝衰竭,給患者及家庭造成很大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紀冬團隊合影?!〗夥跑娍傖t(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提供圖片因此,尋找和確定影響慢性藥物性肝損傷延時恢復(BNR)的高危因素,預測預后,積極應對(包括人工肝及目前尚有爭論的激素治療的準確啟動,或肝移植的及時決策),提高慢性藥物性肝損傷的治療有效率,已成為臨床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為此,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肝病醫(yī)學部紀冬/鄒正升/肖小河團隊聯合攻關,通過對全國九家醫(yī)院5326例慢性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的多中心回顧性研究,揭示了影響肝損傷延時恢復(BNR)的重要因素,發(fā)現顯著炎癥(HAI≥10)是BNR的獨立危險因素,比值比高達21.3;女性、高齡、高谷草轉氨酶、高膽紅素、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和低血小板是BNR的高危因素。
鄒正升團隊合影?!〗夥跑娍傖t(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提供圖片研究團隊創(chuàng)新性地建立了可用于預測藥物性肝損傷延時恢復的列線圖模型,并命名為BNR-6,為臨床實現對慢性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的精準分層管理與風險預警提供了有力工具。
臨床應用顯示,BNR-6模型與肝臟組織學高度一致,可以個體化計算每名患者的BNR風險。當BNR-6評分明顯偏高,預測慢性藥物性肝損傷患者延時恢復風險高,應更加積極治療并密切隨訪;當BNR-6評分明顯偏低,則認為BNR風險較低,可適當減少隨訪次數,節(jié)約醫(yī)療支出。
借助BNR-6模型,慢性DILI患者可以被準確區(qū)分,避免穿刺活檢對患者肝臟可能造成的損害,易于實施,可在肝病臨床診療及安全用藥實踐中廣泛應用。(完)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