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2月16日電 (記者 許婧)記者16日從上海海洋大學獲悉,在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許云平研究員的指導下,該校博士研究生張曦揭秘了深淵沉積黑碳,在全球首次報道了深淵沉積黑碳的來源、分布和埋藏通量。
相關最新研究成果“The hadal zone is an important and heterogeneoussink of black carbon in the ocean”(深淵是海洋中一個重要且異質化的黑碳碳匯)在線刊登于《自然》雜志旗下新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Environment》(通訊-地球與環(huán)境)。
這也是課題組2021年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報告海溝汞污染研究后,在深淵科學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進展。
黑碳(blackcarbon)是生物質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燒的產物,直接影響到全球氣候變化、碳循環(huán)、環(huán)境健康危害等諸多問題,是當前國內外氣候和環(huán)境等研究領域共同關注的熱點。盡管海洋很早就被認為是重要的黑碳碳匯,但關于深海黑碳的研究報道還比較少,對深淵沉積物的黑碳更是從未報道過。
張曦在做實驗。 上海海洋大學供圖研究團隊利用學校深淵中心組織的海溝航次和國際合作者的共享航次,獲得了阿塔卡馬、克馬德克、新不列顛、布干維爾、瑪索和馬里亞納等六條海溝的沉積物樣品。課題組分析了黑碳和總有機碳含量及其穩(wěn)定和放射性碳同位素(δ13C和Δ14C),獲得了3個重要發(fā)現(xiàn):
一是海溝沉積黑碳是來自陸地植被和化石燃料的貢獻而不是海洋來源,該發(fā)現(xiàn)基本解決了近年來學術界關于大洋黑碳是陸地來源還是海洋自生來源的爭論。
二是生物質和化石燃料對海溝黑碳的貢獻比例與海溝距離陸地的距離、附近國家的植被分布以及社會經濟活動水平有關。在靠近欠發(fā)達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新不列顛海溝和布干維爾海溝,植被燃燒的平均貢獻超過50%;而在靠近發(fā)達國家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克馬德克海溝以及附近有明顯采礦活動的阿塔卡馬海溝,化石燃料燃燒的貢獻可超過80%。
三是基于六條海溝估算得到全球深淵黑碳年埋藏量為1.0±0.5×106噸,該值是前人估算的深海黑碳埋藏量的兩倍。這意味著,早期對深淵的忽視很可能大大低估了深海的黑碳碳匯潛力。
據(jù)悉,張曦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許云平研究員和肖文杰博士(現(xiàn)為南方科技大學博士后)為論文共同第一和通訊作者。上海海洋大學方家松教授、羅敏副研究員、方引博士以及來自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南方科技大學、南丹麥大學、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新西蘭水和大氣研究所等單位的合作者參與了該項工作。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丹麥國家研究基金會、上海佘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站開放基金的資助。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歐盟科研基金和新西蘭國家水與大氣研究所提供了航次經費支持。
此前,《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刊登了許云平團隊及其合作者關于深淵海溝汞埋藏的最新研究成果“汞在海洋最深處的大量積累及其對環(huán)境汞循環(huán)的意義”。該研究發(fā)現(xiàn),深淵海溝的面積雖只占全球海洋1%左右,但自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以來埋藏了大量的汞,在整個海洋乃至全球汞循環(huán)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分析發(fā)現(xiàn),海溝的單位面積汞埋藏通量比全球深海均值高數(shù)十甚至數(shù)百倍;海洋表層的汞(主要是人為活動帶來)能夠快速沉降并保存在深淵海溝沉積物中;沉積物中汞含量自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以來呈現(xiàn)快速增加趨勢,表明人類活動釋放的汞污染已到達了世界最深海域。(完)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