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滾滾的身體透著瑩潤的光澤,
豐富的內(nèi)在要啥有啥,
元宵節(jié),每個人都想對她“一親芳澤”,
將它含在嘴里,
家的滋味就滿溢在了胸口……
元宵節(jié),自古就是熱鬧的節(jié)日,
這一天吃湯圓、賞花燈,
是中國人傳承著的生活儀式。
都說“南湯圓、北元宵”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南方的湯圓們都是怎樣的“極盡妖嬈”,
來誘惑食客們的味蕾的。
南方的湯圓有多“作”?
看完一起吃了它!
對南方人來說,萬物皆可為餡
元宵佳節(jié),南方吃湯圓,北方吃元宵。兩者不僅叫法不一樣,做法也不一樣。湯圓是“包”出來的,表皮光滑黏糯;元宵是“搖”出來的,表皮干燥松軟。
南方人把湯圓吃出了花樣,對他們來說,萬物皆可為餡。
誰說湯圓一定是甜味的?在南方的湯圓界,“小鮮肉”占了三分天下。
上海肉湯圓、貴州興義雞肉湯圓、四川心肺湯圓等都是“眾家皆甜,唯我咸鮮”。
2月14日,餓了么發(fā)布的《2022年元宵節(jié)湯圓消費趨勢報告》顯示,上海是咸湯圓的代表城市,聚集了全國31%的鮮肉湯圓店鋪。
江南一帶有著“夏吃餛飩冬吃團”的習(xí)俗。在江蘇常州,家家戶戶春節(jié)時習(xí)慣包點湯團,寓意吉祥團圓。
在元宵節(jié)當(dāng)天,鮮美的薺菜湯圓更是當(dāng)?shù)孛癖妭兂詼珗A的主打。
看著一鍋圓鼓鼓的胖團子在沸水中起伏,盛它們在碗中,與家人們互道一聲“元宵節(jié)快樂”,一口咬下,薺菜帶著特有的春野清香,雖不是珍饈,卻是撫慰人心最好的美味。
愛吃湯團的江南人也將這一口美食做成了網(wǎng)紅,二十年來,常州園外園湯圓將這一口家鄉(xiāng)味,做成了江蘇名小吃標(biāo)志品牌,成為漂泊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心中的一抹鄉(xiāng)愁。
傳承著手工制作的傳統(tǒng),園外園的湯圓工廠,元宵節(jié)也迎來了銷售旺季,每天向全國各地發(fā)送20萬只湯圓。
隨著湯圓吃法和口味的不斷創(chuàng)新,各種“小眾”口味,也成為今年元宵節(jié)湯圓消費的主要趨勢。
榴蓮、巧克力等新口味湯圓也越發(fā)受到歡迎。不少奶茶品牌趁勢推出了多種口味的“湯圓奶茶”,以此來迎合年輕人的消費習(xí)慣,“吸著吃湯圓”成為今年元宵節(jié)的新時尚。
湯圓也能讓食客們吃出樂趣。在江蘇南京,“吃貨”們用抹茶粉等材料將湯圓做成雨花石的模樣。
古人眼中的湯圓是啥樣
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边@“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清稗類鈔》這樣描述元宵和湯圓的叫法、作法:“湯圓,一曰湯團。北人謂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黃歷正月十五日晚)必食之也。然實常年有之。屑米為粉以制之。粉入水,沉淀之使滑而制成者,為掛粉湯圓,有甜咸各餡,亦有無餡者,曰實心湯圓?!?/p>
《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嘗賦此坐間成四韻》說元宵“珠浮濁水中”,象征事事圓滿,在人們的心中,即使是在烏云天,元宵就像是烏云里的燦星,帶給人美好的希望:“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fēng)。”
湯圓雖美味,但要食之有度
湯圓其外皮是糯米粉制成,黏性高不易消化,空腹食后可導(dǎo)致胃痛、胃脹、噯氣、反酸甚至腹瀉加重胃腸道負(fù)擔(dān),導(dǎo)致消化不良或加重胃食道反流等,胃腸功能差及容易反酸的人盡量少吃。
南京市中醫(yī)院脾胃病科楊勤主任提醒,自制湯圓時,可在湯圓皮中增加一些養(yǎng)胃健脾的食材,來減輕糯米黏膩的不適感,比如具有養(yǎng)胃的作用山藥、芋頭。另外,用嫩豆腐一起揉面,可緩解甜膩湯圓刺激胃酸分泌所引起的不適。
湯圓含有的糖分及熱量,餡料主要以糖、果料、堅果為主,餡中的油脂一般較多。因此有高血脂、高血糖、胃腸功能虛弱的人群,就需要格外小心,不能貪多。
有吞咽障礙的人群不建議吃湯圓,可能會因急速吞咽而引起卡喉,導(dǎo)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同時,老年人腸胃功能減弱,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減少,腸胃蠕動減慢,排空時間延長,難以消化和吸收湯圓這樣的食物。所以老年人盡量不吃湯圓。
此外,2歲以內(nèi)的嬰幼兒也不建議吃,湯圓通常都是糯米做的。糯米中含有較多淀粉,黏性高,不易消化,對于腸胃功能尚未成熟的嬰幼兒來說,吃湯圓會引起消化不良。
嘴里的湯圓咸甜都軟糯,
心里的滋味團圓即幸福。
吃湯圓是元宵節(jié)的生活儀式,
每一口吃下的都是對團圓的希冀、
對家人的牽掛。
你喜歡吃哪種湯圓,
評論區(qū)說說看!
作者:唐娟 徐珊珊
關(guān)于我們 廣告服務(wù)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聯(lián)系網(wǎng)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