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從西安火車站到鐘樓,二十分鐘的車程要經過兩個“市”。
一個是大差市,一個是騾馬市。
雖說只是個段子,但也說出了不少人心中的疑問,西安市內怎么有這么多“市”?
資料圖:大差市。成悅 攝西安,十三朝古都,有著許多歷史的印跡:鐘樓、鼓樓、城墻、大雁塔......它們在歲月的流逝中留了下來。
連同這些歷史印跡一同留下來的,還有那些通俗易懂的街道、巷子的名字。
作為西安的一張名片,遍布西安大街小巷的地名卻像是一部活的史箋,承載著古都的滄桑歷史和厚重文化,也記錄著這座城市的成長歷程,與古城相伴相生。
案板街、竹笆市、五味什字、粉巷、炭市街,這些極具特點的地名背后還藏著悠久的歷史故事。
“西安”這個名字的由來
“長安為什么要改名為西安?似乎長安這個名稱的古韻氣息更濃厚,更符合這座城市的形象?!?/p>
不少游客,甚至本地人都曾提出過這樣的疑問。其實,長安一直都在,現在的西安市仍有長安區(qū)。
西安取義為安定西北,自明洪武二年,西安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五味什字:因藥聞名的街道
資料圖:五味什字街。成悅 攝五味什字街是一條東西向街道,位于西安市西大街中段路南,300米的街道透出濃濃的煙火氣,也講述著歷史和生活的“五味”雜陳。
說到“五味什字”,似乎有一股中藥味兒撲面而來。其實這里很早便是西安城里的藥材市場,亦是因“藥”出名。元代時五味什字街藥店鱗次櫛比,有“藥市街”之稱。明、清時期因這里多家中藥店生意興隆,得中藥之“甘、辛、酸、苦、咸”五味之名,遂沿用至今。
案板街:賣案板的街道
資料圖:案板街路牌。成悅 攝案板街位于東大街西段北側,南起東大街,北至西一路。元代稱南巷,清順治年間,因有售賣案板店鋪而改名至今。
資料圖:易俗社劇場。成悅 攝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的擴張,案板街已“風光不再”。但易俗大劇院的存在讓這里充滿了藝術氣息。每當易俗社的舞臺燈光亮起,各種秦腔名角粉墨登場,這里仍是讓老西安人內心澎湃的一塊“寶地”。
馬廠子:驛站旁喂馬的地方
資料圖:馬廠子街。成悅 攝馬廠子北起東大街,南至東羊市,與東縣門、東倉門形成十字路口。在唐代,京兆驛站是全國最大的公文郵件和官旅護送機構。
唐代以后至明清,經千余年,京兆驛名稱不改,仍為中國西部最大驛站。這條街兩側為驛站的喂馬處,故稱馬廠子。
炭市街:堆放煤炭的街道
資料圖:炭市街路牌。成悅 攝炭市街位于東大街中段北側,北至西一路。清代中葉時,這條街只是一個堆放煤炭的無名小巷,后來因為出售煤炭、鹽堿、副食店鋪居多,得名炭市街。
資料圖:炭市街海鮮廣場。成悅 攝20世紀50年代前后,這里已由“炭市”朝著水產、海鮮、干果零售市場演變?!俺杂刑渴薪帧⒋┯序咇R市、用有康復路。”足以說明炭市街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城市和集市分不清
資料圖:西羊市小吃街。成悅 攝打開西安地圖你會發(fā)現,西安市、騾馬市、雞市拐、大差市、東西木頭市、竹笆市等名稱都出現在地圖中。
其實,這里的“市”本義指集中進行交易的場所,即市場。西安市的“市”是城鎮(zhèn)的意思,而其余的就是指集市、市場。至于他們各自是什么市場,就要看“市”前面的修飾詞了。
大 差 市
資料圖:大差市。成悅 攝大差市,是指西安市東大街與解放路、和平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處這片區(qū)域。
宋金時期,這是西北最大的驛站,京兆驛的所在地。車馬過往,商賈云集,所以被叫做大草市。要說為啥現在叫大差市,民間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因為“草”與“差”諧音;
第二種說法是因為這里以前是雜役、差人出入秦王府的大門,如果哪個差人犯了法,就要從這里拉出去處決,這才有了“出大差”的名稱典故。
騾 馬 市
資料圖:騾馬市。成悅 攝騾馬市曾是西安著名的商業(yè)中心。
騾子和馬是古時候的重要交通工具和畜力。當年主要城鎮(zhèn)都設有大型騾馬交易市場,后逐漸形成街市。
提到騾馬市,老一代西安人有著特殊的情懷。改革開放初期,小有名氣的騾馬市服裝市場見證了西安市第一批個體戶的誕生,在時代變革中書寫了一段商業(yè)傳奇。
作為西安市第一家露天服裝市場,這里是不少老西安人賺到第一桶金的地方,承載著一代人的回憶。
竹 笆 市
資料圖:竹笆市路牌。成悅 攝竹笆市位于西安市中心區(qū)域,明朝時此地商市集中,包括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書店、金店等,而其中竹器買賣最具規(guī)模,故名竹笆市。
資料圖:竹笆市街道。成悅 攝如今的竹笆市,仍一直延續(xù)著經營木器、竹器的商業(yè)傳統(tǒng)。
西安地名之“最”
走進西安的城墻,會發(fā)現西安人民特別偏愛帶數字的地名。“東一道巷、東二道巷、東三道巷、建國一路、建國二路、建國三路?!卑凑铡段靼彩械缆访?guī)則》來看,以數字命名,規(guī)范有序、好找易記。
看到此處,許多小伙伴覺得:西安人取名也太隨意了。
其實不然,稍微了解西安的人知道,西安人除了青睞以數字命名街道,還偏愛以歷史典故命名,這與西安的十三朝古都身份分不開。
最“富有”的地方:灑金橋
資料圖:灑金橋路牌。成悅 攝對這個地方不熟悉的人一聽“灑金橋”這個名字可能會好奇這里是不是在灑金子?別誤會,這里沒有金子,沒有水,也沒有橋。
灑金橋其實是蓮湖區(qū)回坊內的一段街道,全長800米。該地在南宋和元代稱為鐵爐街,明代改為鐵爐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橋,后改為灑金橋。
資料圖:灑金橋小吃街。成悅 攝今天的灑金橋也是西安最具市井煙火氣息的地方之一。
作家賈平凹曾在《廢都》里這樣描寫灑金橋的西倉集市:“那是一個偌大的民間交易市場,主要營生的是家養(yǎng)動物珍禽花鳥魚蟲,還包括器皿盛具,飼料輔品之類。趕場的男女老幼及閑人游皮趨之若鶩,挎包搖籃,戶限為穿,使幾百米長的場地上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好一個熱鬧繁華?!?/p>
最有“學習精神”的巷子:大小學習巷
資料圖:大學習巷。成悅 攝大、小學習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的長安作為都城,也是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可謂真正的“國際范”,來唐朝求學、經商、做官的外國人多聚集于此。據傳來長安的外國人很多在大學習巷學習漢語和禮儀,因此而得名。
資料圖:大學習巷。成悅 攝如今的大學習巷兩邊都是商戶,從美食到手工藝品應有盡有。居民在巷內下棋、閑聊,十分熱鬧。雖然這里不似灑金橋的繁華喧鬧,但卻自有一種獨特的煙火氣息。
最“神秘”的巷子:粉巷
資料圖:粉巷路牌。成悅 攝關于粉巷的名稱說法不一,相傳這里盛唐時期就是長安城內有名的煙花柳巷,“粉”字取自“涂脂抹粉”之意。
但也有人考諸方志后認為,這里的“粉”并非“胭脂水粉”,而是作為食物的“粉”,是因明清時期遍布磨面的作坊和糧店而得名,種種猜測為這條短短的街巷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在街頭巷口立起標識牌、碑刻,建立仿古牌樓,將背后的歷史典故書于其上,展現了古城西安獨特的文化魅力。
不僅讓外地游客更容易了解西安古老的歷史文化,也給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添加更多文化自信,讓他們更加熱愛這座擁有古老歷史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
作者:張遠 楊英琦 石芙蓉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