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主管《中國真菌志》的中國孢子植物志編委會副主編莊文穎8日表示,在《中國真菌志》已出版的62卷中,記錄中國905屬8873種真菌。
一輩子只專注于真菌學研究這一項事業(yè)的莊文穎院士最近榮膺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中科院微生物所當天在北京舉辦“弘揚科學家精神、共創(chuàng)真菌學美好未來”座談會,莊文穎院士做主題發(fā)言指出,《中國真菌志》系列專著的出版,充分展現了中國真菌的物種多樣性,并推動資源發(fā)掘與利用、口岸檢驗檢疫、跨學科合作以及相關學科的發(fā)展,培養(yǎng)出一支優(yōu)秀的分類學研究隊伍。
她科普介紹說,在生物分類學上,真菌與動物和植物并列,大約10億年前已現身地球,是真核生物中比較原始的類群。由于它們大多數個體微小,對其認識和研究明顯晚于動物和植物,但真菌對科學和社會發(fā)展的貢獻不容忽視。
其中,青霉素是人類發(fā)現的第一個抗生素,它源自真菌;他汀類藥物是有史以來開發(fā)最為成功的臨床藥物,首次發(fā)現于真菌;25年前,國際上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第一個真核生物是真菌的模式物種——釀酒酵母,從而實現基因組測序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過渡,為人類基因組計劃打了前站;功能基因組學與系統(tǒng)生物學在真菌模式物種中的應用,也促進了針對癌癥、神經退行性病變等重要人類疾病治療藥物的研發(fā)。
座談會上,中科院微生物所師生代表向莊文穎院士獻花的同時,還送上特別的禮物。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莊文穎院士表示,豐富的物種多樣性使真菌成為一類應用潛力無限的自然資源,然而人類對地球上真菌物種的認知十分匱乏,大多數種類仍然等待發(fā)現和認識,其間蘊藏的海量信息有待探索和揭示。
在老一輩真菌學家指引下,《中國真菌志》編研工作1973年起步,48年來,全國40余個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200余位學者收集整理真菌資源,按照類群對中國真菌的分類和命名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清理和訂正,從自然界發(fā)現大量新物種,充分揭示中國真菌資源的雄厚家底。
莊文穎院士認為,中國真菌學蓬勃發(fā)展需要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齊頭并進,讓真菌學的理論研究和資源高效利用比翼雙飛。真菌學發(fā)展期盼新生力量加盟,“作為承前啟后的一代,我們渴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保持一支優(yōu)秀、合理的人才梯隊,不斷推動中國真菌學走在世界前沿”。(完)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