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祥地,濟南市天橋區(qū)文化積淀厚重,葡萄軟月、洛口醋、侯氏社火臉譜、和圣文刀……種種精湛的手造作品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記錄了時代的發(fā)展與社會的變遷。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天橋區(qū)委宣傳部、天橋區(qū)文旅局開啟“山東手造、天橋百工”系列報道,用光影帶您領略天橋手造魅力、物用之美。本期的要介紹的天橋手造作品是濟南毛猴。
“半寸猢猻獻京都,惟妙惟肖繪習俗。白描細微創(chuàng)新意,二味飲片勝璣珠?!崩仙岬姆蛉撕e青先生曾經這樣描繪過一種傳統(tǒng)的工藝——毛猴。所謂毛猴,就是用辛夷、蟬蛻、白芨、木通四味藥材來構造出猴子體態(tài)、動作、表情的一種藝術形式。濟南的楊鳳巖正是一位傳統(tǒng)的毛猴匠人。
“毛猴”起源于道光年間,是由蟬蛻、辛夷兩味中藥制成的手工藝品,因其渾身披毛,長相、形態(tài)都酷似猴子,所以被稱為毛猴?!啊烈摹嵌静烧挠裉m花花蕊,一般用它做猴身;‘蟬蛻’是知了殼,用來做猴臉、四肢、毛發(fā)等部位?!睗厦锓俏镔|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楊鳳巖說。楊鳳巖已經制作毛猴30多年了,他所做的毛猴栩栩如生,見過的人無不稱贊。
楊鳳巖是“濟南毛猴”的第三代傳人,他說:“奶奶做的‘毛猴’、用麥秸稈編制的小動物,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毙r候,楊鳳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把父親制作的幕布背景前的“毛猴”們重新排列,以及跟隨父親到郊外尋找知了殼。對于當年跟著父親學習粘“毛猴”的故事,楊鳳巖印象最深的就是:“父親總對我制作的‘毛猴’挑刺。”他潛心研究了36年,由他經手制作的毛猴在大小比賽中多次獲獎。2017年1月,楊鳳巖的濟南毛猴被濟南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號。
楊鳳巖手作毛猴,形態(tài)各異,置于各色場景中,別具 “氛圍感”。這也正如楊鳳巖所說,“三分毛猴,七分道具”,毛猴的特制道具往往給人一種奇妙的觀感。楊鳳巖展示的毛猴道具椅子腿更短、靠背更長,這是因為腿短身長的毛猴與人身的比例不同。“要在道具中同時兼顧大小、比例與美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彼裕瑮铠P巖甚至鉆研了面塑、微雕等藝術,只為了將細節(jié)做得更加精美,使各個場景更加鮮活。
關鍵詞: 惟妙惟肖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