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市清真寺是德州城的第一座清真寺,融古樸、典雅、簡潔、威嚴于一體,中華民族建筑風格與中國伊斯蘭文化相結合,時稱“德州清真寺”。
該寺院原與“安德水管驛”對門,歷史上曾接待過信仰伊斯蘭教的外國使團。蘇祿王的葬禮,就是由該寺的教長主持的。
該寺院歷任教長均是資質較高的大阿訇。山東著名的經學大師常杰,就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該寺“穿衣掛幛”的。新中國成立后,首屆人大代表陳玉章、抗日名將馬本齋的隨軍阿訇蔡永清均在該寺任過教長。
原米市清真寺古樸典雅的中式大門樓朝東,門樓的脊頂高約40厘米,兩頭云彩雕花微微翹起,中間雕刻著各種花卉吉鳥,山脊上各有5個磚雕的神獸。迎著七步青石臺階的兩扇大門的正上方,懸掛著黑底金字的“清真寺”牌匾。進大門是青方磚甬路,甬路兩邊是白灰抹面的土坯墻,貌似一條連廊直通寺院的二門。
該寺院的禮拜大殿,系三楹單檐五脊、飛檐翹角的中華古典式建筑。青磚雕刻的脊頂兩端是高高翹起的“螭吻”,中間醬紫色的寶瓶里面聳立著一枚金光閃閃的“月牙”。該禮拜大殿為面朝“天房”而坐西面東,突出了中國伊斯蘭文化。禮拜大殿內外掛有名人贈送的中文楹聯(lián),大殿外的平臺外沿是木制的雕花欄桿。
大殿前的院落左右各有4間平房,統(tǒng)稱南講堂、北講堂。南講堂是講學用的,北講堂是阿訇辦公和接待來賓的地方。在北講堂迎門的條山幾上,擺放著的兩個經柜里放著歷代大阿訇抄寫的阿文《古蘭經》,據(jù)說存世極少,被視為鎮(zhèn)寺之寶。北講堂東的平房系“水屋子”,里面有口水井,是供做禮拜前“換水”用的。
該寺院的歷屆“寺管會”和阿訇,特別是被稱為“革命阿訇”的蔡永清教長,嚴格按照黨的民族政策,在寺內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積極地教育回族群眾愛黨、愛國,做擁護黨領導下的好穆民,并認真地保護各種文物。六百多年來,“米市清真寺”為增進各民族間的團結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歷經歲月滄桑,因年久失修等原因,該寺禮拜大殿的地基出現(xiàn)下陷,成了較嚴重的危險建筑,影響了回族群眾進行正常宗教活動時的安全。
2014年8月20日,在市、區(qū)黨委的支持下,米市清真寺開始了翻建工程。經兩年多的施工,在原米市街(即現(xiàn)在天衢路和迎賓路交匯處西北角的聚秀城小區(qū)南),一座金碧輝煌、設施更加齊全的米市清真寺于2016年6月3日竣工,給古老的德州城增加了一道靚麗景觀。
廣大回族群眾無不感謝黨的民族政策,無不感謝市區(qū)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他們決心認真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做愛國愛教的模范穆斯林。
通訊員馬惠彬整理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