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變桑田,古生物學家找到“實錘”。
通過研究全國范圍內(nèi)志留系淺海紅層中的古魚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這些化石印證了在距今約4.38億年的志留紀早期,我國長江流域曾是一片汪洋。相關(guān)研究成果發(fā)表于《地層學雜志》。
“這片海域名叫揚子海,可以進一步分為上、下?lián)P子海,兩者通過一狹長的水道相連。今天遠在四千公里之外的塔里木盆地,那時候也不在現(xiàn)在的位置,而是與我國的華南板塊相連,因此兩地的古魚類面貌非常相似。”7月2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蓋志琨說。
志留紀時期,在我國的華南板塊和塔里木板塊上均沉積形成了獨特的淺海相紅層,這是一種特殊的沉積相,由一套以紫紅色間夾黃、灰綠色為主的細碎屑巖構(gòu)成。
這種海相紅層沉積主要形成于近岸淺水地帶,古大陸的存在是紅層形成時最重要的古地理要素。“河流攜帶的大量含赤鐵礦石的細碎屑物,堆積在近岸海底上,如果當時恰好海平面下降,海水會呈現(xiàn)強氧化狀態(tài),在成巖過程中非常有利于赤鐵礦在沉積物中的保存,最終形成標志性的海相紅層。”蓋志琨解釋。
紅層顏色醒目,很容易在野外進行鑒定和識別。通過追溯全國范圍內(nèi)志留系海相紅層的分布,科研人員重建出我國長江流域在4.38億年前曾存在的古海洋的海岸線。
實際上,除了海相紅層,4.38億年前的這片古海洋還將它的印記留在了盔甲魚類身上。
盔甲魚類是一種“戴盔披甲”的無頜魚類,主要生存于志留紀-泥盆紀時期的華南和塔里木兩個板塊上,其堅硬的膜質(zhì)骨頭甲很容易被保存成化石。
研究表明,盔甲魚是一類營底棲濾食性生活的魚類,主要的生活環(huán)境為靠近古陸邊緣的淺海地帶。因此,古生物學者也會通過調(diào)查盔甲魚化石的空間分布來追索志留紀時期的淺海規(guī)模與范圍。
研究人員先后考察了蘇、皖、浙、鄂、贛、湘、渝、黔、川、新、藏等省市自治區(qū)的近50個縣(市)的志留紀早期的海相地層,最終在江蘇南京、浙江長興、安徽寧國、巢湖、江西九江、湖北武漢、湖南張家界、重慶秀山、貴州石阡、新疆塔里木等13個地區(qū)的志留系海相紅層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盔甲魚類化石材料。
這些魚類化石的分布和根據(jù)紅層重建的古海岸線高度吻合,進一步印證了在4.38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我國以長江流域為主的廣大地區(qū)曾是一片廣闊的海洋。研究結(jié)果也表明,華南板塊和塔里木板塊在那時可能屬于同一片海域。(記者 陸成寬)
關(guān)于我們 廣告服務(wù)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聯(lián)系網(wǎng)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