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天文學系活動星系研究團隊與國內團隊合作,首次探測到活動星系演化進程中恒星形成率的反彈現象。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fā)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上。
星系是宇宙的基本單元。星系形成和演化過程是理解宇宙演化歷史和限制宇宙學參數的關鍵之一。基于冷暗物質的理論預言的星系質量分布與觀測相比,在小質量和大質量端均有超出。活動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驅動的外流氣體,將質量、角動量以及能量從星系核區(qū)攜帶至寄主星系中,是連接星系核區(qū)和寄主星系的紐帶,因而被認為是活動星系核反饋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外流的反饋是否有效?如有效,其反饋是正還是負目前依然是天文學和宇宙學領域中最受關注的爭議之一。
研究人員利用斯隆巡天最新釋放的數據,組建活動星系樣本。研究人員發(fā)現恒星形成率從低電離吸收線至高電離吸收線時期,恒星形成率出現下降,隨后從高電離吸收線到無吸收線時期恒星形成率出現反彈,并建立了演化模型解釋以上的觀測現象。
在活動星系早期,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被濃厚的塵埃包裹,這個時期星系中有大量的塵埃和氣體,并且外流僅存在于星系中心小尺度上,對恒星形成還未有影響。因而這個時期有著非常劇烈的恒星形成。這個階段的維持時間一般不超過百萬年。隨著時間的演化,外流尺度在增加,并且沖出塵埃的包裹,到達星系尺度,塵埃消光減弱,光譜變藍,同時外流氣體電離度提高。這個時期外流對恒星形成產生顯著的壓制作用。這個階段的維持時間一般超過千萬年的時標。隨著塵埃和氣體含量的減弱,外流逐漸減弱,外流對恒星形成的壓制作用也在減弱,因而會出現恒星形成的反彈現象。(記者 吳長鋒)
關鍵詞: 活動星系演化進程 恒星形成率的反彈現象 恒星 星系形成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