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在即,不少家長發(fā)現孩子課本卻是嶄新的,但平時刷題卻很積極。這學期,由于教學與學習方式由線下轉為線上,不少學生認為“只要聽了網課會做題就可以了”。因此,只刷題不看書,教材成了擺設。
今年是北京高考“6選3”落地第一年,新高考考題會有越來越多創(chuàng)新問題,教育專家表示,僅靠刷題考名校的機率遠不如從前。從目前趨勢看,今年北京高考將傾向于“回歸基礎”,以教材為依托方向明顯。
因此,無論從未來入讀高校學專業(yè),還是眼前高考拿分,再到期末復習都建議學生要“深耕”教材,領會教材意義,不應讓教材成為“被遺忘的經典”。
現象
只刷題不看書 教材成“擺設”
“這眼看都快到下學期的期末考試了,我有天無意中翻了下孩子的書,居然是嶄新的!“最近讓張女士納悶的是,剛上高一的孩子在家上網課,雖然每天作業(yè)都不少,但課本上卻少見一些勾勾畫畫的痕跡,教材基本上是嶄新的。
張女士不明白,“教材不是學習的依據嗎?連課本都不看,又談何鞏固知識?”她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條動態(tài)后,立即得到不少朋友的應和。
“不看不知道,一看以為上了半年假課!”“我們教材都不知道去哪了。”不少家長這才發(fā)現,教材原來如此不受孩子“待見”。
令家長不解的是,這并非單一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現象。不少學生認為,就算不熟悉教材,通過網課的知識點,依舊可以將課后習題做對。這樣一來,學生更是對教材置之不理。
針對這種現象,新國人教育創(chuàng)始人許建奇感慨,“想起我們小時候每次開學一發(fā)教材,家長和學生就用畫報紙小心翼翼地把教材包起來;到了學期末,教材里面已經布滿了圈圈點點,書皮依舊嶄新。”
觀點
硬核的是“知識點” 不看教材會做就行
學生為什么會如此“理直氣壯”地拋棄課本?就讀于本市的高一學生小張就是典型“刷題黨”。
他表示,如今網課老師都會把課本里精華的知識點進行梳理,然后在網課上進行講解。“這已經是精華了,為我們學習提高了效率,我們就應該利用這些精華進行知識點的鞏固,然后通過做題來檢驗自己的掌握程度”。從上半學期的網絡學習來看,小張覺得效果非常好。
小張認為,習題都是根據教材知識點設置的,只要通過大量刷題就可以將知識點熟悉、掌握,從而在今后的考試中“見到題目都是熟人”。
當然,對于“刷題黨”也有人持反對意見。就讀于高二的王佳臻就很反對“機械做題”。
“我每天都會根據課表進行預習,這是從小學開始就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既然預習就必須先從課本出發(fā),王佳臻認為課本是一切學習的起點。
許建奇認為,教科書是學科頂級專家團根據教育部頒發(fā)的新課程標準而編寫的,是各個學科知識的經典呈現。不論是課標還是教材,都有其嚴密的知識與能力體系。
學而思網校高考研究所所長吳海波表示,如果學生忽略教材,僅僅是模式化做題,在訓練規(guī)范化和熟練度上確實可以得到提高,但如果只滿足于“刷題”,那對于題目的理解深度、知識的遷移能力以及知識的運用會有欠缺,而成績也很容易觸碰“天花板”。
分析
應試功利性使學生忽略課本
究竟是什么讓學生對于課本的態(tài)度“冷淡”起來呢?北京一所市級示范中學的高三數學李老師認為,學生忽略探究教材原理而直接刷題拿高分,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學生之所這么做,完全是受功利心影響。”因為,刷題本身是鞏固學生對試題類型的熟練度,但是需要同學們在刷題中明白解題思路背后的原理。
許建奇則認為,學生們誤以為老師上課講的內容都是課本上的,只要在課上聽懂了,課下就沒必要再看書了。另外,從做題的實際情況看,考試不會考查書上的原題。這些都使學生們有很多理由“忘記”教科書。
但李老師在日常觀察中發(fā)現,不少使用題海戰(zhàn)術的學生只知道習題答案的“然”,卻不知習題本身的“所以然”。今年是北京高考“6選3”第一年,新高考考題會有越來越多創(chuàng)新問題,對學生學科閱讀能力越來越高,僅靠刷題考名校的機率遠不如從前。
“其實,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吃透教材,尤其是高中教材,老師講的是老師對教材感悟的表達,但不等于教材編寫專家們的經驗解讀”。
許建奇分析,學生上課能聽懂,但不見得課后都能記得,準確理解的比例會更少。同時,所有校內考試都源于課本,小學和初中的考試全部根據教材的表述進行題目設計,甚至會出現教材上的原題或者改編題,高中的考試每道題考查的本質都是源于教材內容。許建奇認為不論從哪點出發(fā),教科書無疑是學生首選要細看、反復看、精讀、速讀的經典內容。
建議
“吃透教材”要作為一種學習習慣
教材的重要作用無可厚非,究竟怎樣做到回歸教材?吳海波認為對教材的重視應該從各個學段開始。他常年研究高考政策,認為高中學生要從一入學就有“課本意識”。但由于目前學習以網課為主,所以他建議非畢業(yè)班學生在家里學習時首先要帶著問題來預習。
“老師講課的方式是以單方向輸出為主,因此建議學生先從課本知識進行預習,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這樣會更好地進入課堂。”吳海波建議學生要熟悉課本中大量的閱讀材料。“新高考的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著力于更多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這些能力都不是通過刷題獲得,必須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而課本中的諸多素材,就是培養(yǎng)思考能力的基礎。
對教材的忽視,不僅會影響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甚至會成為大學學習的“絆腳石”。李老師認為,學生對教材的“不吃透教材,不徹底了解數學原理,進入高校后會很難適應大學對問題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理工科專業(yè),對高中基礎知識是有扎實要求的。”李老師建議,高中生們不要因為嫌麻煩而忽略教材,應該看教材與適量刷題相結合,也可以說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空有理論而忽視實踐是不能達到完美的。他認為,將深度理解教材和刷題兩者合理分配,合理利用才能備考更完善。
依托教材形成完整知識鏈條
北京市一七一中學教育集團地理教研組教師趙軍是北京市骨干教師,常年被學校點名帶高三畢業(yè)班,教學經驗豐富,可謂地理學科的“高考寶藏”。他表示,從目前趨勢看,今年北京高考傾向于“回歸基礎”,以教材為依托方向明顯。
針對馬上就要高考的學生,趙軍建議,“在第一輪高考復習時,我們說讓學生重新看教材并不意味著一句一句話看書本。”趙軍直言,單純刷題而不吃透知識點原理,會嚴重影響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把握。與其他學科不同,地理學科除了知識點體系外,還有圖表體系。往往很多刷題的學生會忽略圖表體系,其實里面有非常多的示意圖,教材課本恰恰就是一個綜合材料,而高考題的實際就是教材原理的延申。
吳海波也表示,刷題其實很容易解決學科內的單一問題,但依托教材形成完整的知識鏈條才能適應新高考的需要。
兩大梳理“助攻”高考
高考復習究竟如何重新回歸教材?考生們究竟要注意哪些細節(jié)?憑借多年備考教學經驗,趙軍給出兩個有效“梳理”,即梳理知識點、梳理示意圖體系。
趙軍認為,在梳理知識點時,學生要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因為地理教材呈現的是分模塊狀態(tài),建議做不同級別思維導圖,將跨章節(jié)模塊有效融合。
“今年北京市高考一模、二模試卷中出現了新題型,讓學生直接繪制示意圖,不少學生在上面丟了分數。”趙軍表示,這種題型的標桿只能是教材,學生不吃透教材就會出現知識點弱項,最終導致失分。無論從未來入讀高校學專業(yè),還是眼前高考拿分,趙軍建議學生都要“深耕”教材,領會教材意義,而不是單純從頭到尾把教材一字不漏地看一遍。
調動感官感悟教材表述
許建奇建議,除了從知識角度熟悉教材,還可以同時調動所有感官來感悟教材上面的所有表述??梢酝ㄟ^眼睛看、嘴巴讀、耳朵聽、動手寫的方式,感悟教材上面的所有表述,包括前言、每章節(jié)的序、注解、圖表等等。經過反復訓練,就能夠直接獲得教科書編寫專家的經驗表達,減少知識在傳遞過程中的損耗。(趙穎彥 曹陽)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