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些人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戀愛中,對于眼前的得失都越來越看重,越來越急于獲得回報。如果沒有馬上得到回報,就會放棄努力。你身邊這種現(xiàn)象普遍嗎?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diào)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wenjuan.com),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的調(diào)查顯示,69.4%的受訪者表示身邊很多人一付出就想馬上有回報,看不到回報就立刻放棄。58.2%的受訪者認為這種處世態(tài)度功利心太重,這樣的人不值得交往。對于得不到回報就立刻放棄的人,63.5%的受訪者建議他們建立自信,時常給自己鼓勵。
69.4%受訪者稱身邊很多人看不到回報就立刻放棄
調(diào)查中,69.4%的受訪者表示身邊很多人一付出就想馬上有回報,看不到回報就立刻放棄。15.0%的受訪者覺得這樣的人不多,15.6%的受訪者表示沒注意。
家住山西省太原市的楊淮(化名)正在為考研努力,他認為,有些付出注定是長期的,肯定沒辦法立竿見影。“不過我確實很希望付出后能看到明顯的效果,不浪費時間,有成就感。如果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我會回顧一下,看看到底是目標不夠?qū)嶋H,還是努力偏離了方向,會作出調(diào)整”。
成都某公司職員胡婕(化名)表示,她在學習和工作中希望得到的回報是思維和眼界的提升,在感情中希望得到的回報是信任。“但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相應的回報,要保持好的心態(tài)”。
華南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遲毓凱認為,急于得到回報的現(xiàn)象跟社會變化有很大的關系。“以前農(nóng)民種地,著急不得,春天好好耕種,秋天就有收獲。但現(xiàn)在社會變化這么快,一個年輕人好好工作,可能在年底的時候能收獲大獎,也可能沒干半年公司就黃了。社會的不確定性在增加,大家都是經(jīng)濟理性的,年輕人面對那么多現(xiàn)實問題,很難不著急”。
“急于看到回報”的處事態(tài)度一般有怎樣的表現(xiàn)?受訪者認為是“付出以得到回報為前提”(61.7%)和“所做的選擇都是為了達到目的”(58.6%)。其他還有:一旦看不到預期的回報就馬上放棄(49.2%),在付出之前反復衡量得失(47.6%),只看重眼前的利益(40.4%)等。
“沒看到回報就馬上放棄,可能會讓人覺得此人沒有毅力,不值得信賴,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以后的發(fā)展。”胡婕覺得這樣的態(tài)度比較功利,也沒有想清楚社會運行的邏輯。“比如,你喜歡一個人,你所有的付出都是你自己的選擇,無法要求對方給予同樣的回報。一方面,要評估自己的資源和能力,不做無意義的投入;另一方面,一旦投入了就要接受風險的存在,學會等待”。
對于一付出就想馬上有回報的處事態(tài)度,58.2%的受訪者認為功利心太重,這樣的人不值得交往;54.8%的受訪者認為這樣的人沒有恒心,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功。
17.9%的受訪者認為這種心態(tài)可以理解,付出了本來就應該得到回報。
“很多人認可堅持的品質(zhì),但如果是無謂的堅持,這個過程會很痛苦。”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孟帆(化名)覺得,一付出就想馬上有回報的態(tài)度不一定就是錯的,“為了執(zhí)著而執(zhí)著也是沒有必要的,要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再去做選擇”。
遲毓凱認為,付出了想得到回報,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太急功近利。“愛情、婚姻、家庭等人生大事,有時是急不得的”。
為何急于得到回報?63.1%受訪者歸因于人們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
為什么很多人一付出就急于得到回報?63.1%的受訪者歸因于人們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但個人精力有限;61.5%的受訪者歸因于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急躁;57.7%的受訪者歸因于社會發(fā)展速度快,人們越來越珍惜自己的資源。
楊淮覺得,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社會競爭太激烈,人們急于通過回報來認識自己的能力,找到正確的定位,以免浪費時間。而且現(xiàn)在網(wǎng)上很多人會展示自己的成功,導致大家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胡婕認為,客觀方面,年輕人承擔很大壓力,尤其是在一線城市打拼的人,更講究效率,因為效率低可能會被淘汰。主觀方面,有的年輕人可能習慣了見效快,沒有回報就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吃虧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點,總地來看應該是一代比一代強。”遲毓凱認為,有些年輕人急功近利確實是事實,這和整個社會背景有很大關系。“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提倡沉下心來慢慢做事,但是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一些追求完美的年輕人就容易焦躁”。
對于得不到回報就立刻放棄的人,63.5%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應該建立自信,時常給自己鼓勵;56.8%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應該在付出的過程中認真體會;53.9%的受訪者建議他們多反思,調(diào)整心態(tài)和方式,47.5%的受訪者建議他們找準目標再付出。
胡婕認為,做事要有面對壞結(jié)果的準備,同時“吃一塹長一智”,培養(yǎng)自己的風險管控能力和承受能力。
“做事要有積極的心態(tài)和整體的計劃,然后要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住誘惑,另外要能承受暫時的失利。”楊淮說。
孟帆認為,人們要看到自身的局限和弱點,有時要學會放過自己,心態(tài)輕松一點也許反而更順利,很多時候沒必要非得一次成功。
胡婕認為,在做一件事或者開始一段感情之前,要先評估自己,看適不適合,可不可以承擔風險。然后要問問有經(jīng)驗的朋友,多了解一些信息,成功概率更大。如果堅持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有問題,要反思和調(diào)整。另外要對已經(jīng)開始的事情和感情負責任,善始善終。
“如果一個人不夠自律,就得有外力監(jiān)督。可以和朋友交流一下心得,傾吐一下不如意,心態(tài)也能平復下來。”楊淮說。
遲毓凱認為,年輕人首先要認識到,付出后追求回報是正常的,但不能太看重財富方面的回報。“比如剛到一個單位還沒干幾天,沒看見經(jīng)濟收益就不干了,或者剛畢業(yè)就想著做大買賣,這肯定是很難的。太功利也會影響未來的發(fā)展”。
受訪者中,00后占0.9%,90后占30.0%,80后占50.2%,70后占13.7%,60后占4.2%。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占8.4%,本科學歷的占85.6%,碩士學歷的占5.9%,博士學歷的占0.2%。(記者 王品芝 實習生 陳倩盼)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聯(lián)系網(wǎng)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