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開展的一項新研究,擬南芥可能是理解和預測DNA突變的關鍵。這一發(fā)表在12日《自然》雜志上的新發(fā)現,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進化的理解,有朝一日或可幫助研究人員培育出更好的作物,甚至幫助人類對抗癌癥。
當DNA受損且未修復時,就會發(fā)生突變,從而產生新的變異。論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植物科學系助理教授格雷·門羅說:“我們一直認為突變在基因組中基本上是隨機的。事實證明,突變是非常非隨機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對植物有益。這是一種全新的思考突變的方式。”
研究人員花了3年時間對數百種擬南芥的DNA進行測序。作為遺傳學模式生物的擬南芥是一種小型開花雜草,被認為是“植物中的實驗鼠”。其相對較小的基因組,包含約1.2億個堿基對。相比之下,人類大約有30億個堿基對。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受保護的實驗室環(huán)境中種植標本,這使得在自然界中可能無法生存的具有缺陷的植物能夠在受控空間中生存。
對數百種擬南芥植物的測序揭示了超過100萬個突變。在這些突變中,揭示了與預期相反的一種非隨機模式。
研究發(fā)現了非隨機且具有低突變率的基因組斑塊。在這些斑塊中,他們驚訝地發(fā)現一種必需基因的過度表達,例如那些參與細胞生長和基因表達的基因。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是基因組中真正重要的區(qū)域,在生物學上最重要的區(qū)域就是那些受到保護免于突變的區(qū)域。這些區(qū)域對新突變的有害影響也很敏感。因此,DNA損傷修復似乎在這些區(qū)域特別有效。
研究發(fā)現,DNA包裹在不同類型蛋白質上的方式可很好地預測基因是否會發(fā)生突變。研究人員表示,這意味著可以預測哪些基因比其他基因更有可能發(fā)生突變。
這些發(fā)現也為達爾文自然選擇進化理論增添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轉折,因為它揭示了植物已經進化到通過保護其基因免受突變以確保生存。研究人員稱,利用這些發(fā)現可思考如何保護人類基因免受突變。(記者 張夢然)
關鍵詞: DNA隨機突變進化理論 發(fā)育生物學 擬南芥 癌癥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