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腸道健康成為人們關注焦點。無論是令安倍晉三辭職的潰瘍性腸炎,還是43歲就因結腸癌去世的“黑豹”扮演者查德維克·博斯曼,都是腸道健康出了問題。
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可以從排泄物的形狀、顏色和氣味來判斷。日常生活中,腸道是否安全,“翔”(網上戲稱大便)的預警仍不容忽略。排便習慣與糞便性質改變,或出現腹痛、大便帶血,就要注意啦!
70歲阿婆因便血查出直腸癌
近期,家住新興縣的李阿婆(化名)在兒子的陪伴下來到廣州市紅會醫(yī)院普外科。經檢查確診為中晚期直腸癌,是腫瘤距離肛門不到5厘米的低位腸癌。通過綠色通道,轉入廣州市紅會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后,很快恢復了胃腸道功能。術后兩三天李阿婆已可享受美食。
其實,引起李阿婆和家屬警覺的,就是就診前兩周李阿婆發(fā)現自己持續(xù)大便帶血,腹部隱隱作痛。因為及時到當地醫(yī)院檢查,才通過腸鏡檢查發(fā)現是中期直腸中分化腺癌。
早期癥狀不明顯,更應積極篩查
結直腸癌又稱大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發(fā)性肝癌。
廣州市紅會醫(yī)院普外科主任王百林教授介紹,大腸癌生長很慢,潛伏期較長,93%的大腸癌來源于腺瘤(一種癌前病變),從腺瘤發(fā)展到癌需5~7年;早期癥狀不明顯,但實際上大腸癌是比較容易自我篩查的病癥,如能早期發(fā)現也有助于治愈。雖然大腸癌可防可治,但在我國超過80%患者確診時已發(fā)展到中晚期,早期診斷率僅10%-15%。而該種癌癥大多發(fā)生于40歲以上人群,男性患者約為女性的1.5倍,并有連年上升趨勢。目前認為主要是環(huán)境因素(以飲食因素最重要)與遺傳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王百林提醒,由于大腸癌早期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僅感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如發(fā)現相關情況一定要密切觀察,及時就醫(yī)。
四個預警信號要注意
1.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
常為本病最早出現的癥狀。多以便血為突出表現,或有痢疾樣膿血便伴里急后重。有時表現為頑固性便秘,大便性狀變細。也可表現為腹瀉與糊狀大便,或腹瀉與便秘交替。
2.腹痛
也是本病的早期癥狀,多見于右側大腸癌。表現為右腹鈍痛,或同時涉及右上腹、中上腹。因病變可使胃結腸反射加強,可出現餐后腹痛。
3.腹部腫塊
腫塊位置取決于癌的部位,提示為中晚期。
4.直腸腫塊
多數直腸癌患者經指檢可發(fā)現直腸腫塊,指檢后的指套上有血性黏液。故直腸指檢是臨床上不可忽視的診斷方法。(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孫冰清)
關鍵詞: 腸癌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