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快速步入老年社會,新時代的老人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哪些新追求?相關產品和服務供給是否充分?人口年齡結構、家庭結構帶來的“老年孤獨”如何化解?讓老人們心情更加愉悅,政府、企業(yè)、社團機構等各方還能做些什么?請看記者的采訪。
——編者
時代在發(fā)展,晚年生活應該更多彩
11月4日,記者一走進北京市西城區(qū)大柵欄街道養(yǎng)老助殘服務中心大廳,就被高低起伏、激揚清越的歌聲吸引。駐足聆聽,幾位老人正在練習美聲唱法。
學唱歌的李阿姨笑瞇瞇地告訴記者,她今年62歲,退休后常來養(yǎng)老驛站參加活動。“能發(fā)展興趣愛好,還能交朋友,心情好!”她的這番話得到在座其他老人的共鳴。
據了解,大柵欄街道下轄9個社區(qū),在冊老人將近1.6萬。街道社區(qū)組建了歌唱組、口琴組、裁縫組、讀書組、綠植組后,老人們踴躍報名參加,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大柵欄這些“閑不住”的大爺大媽,是中國老年人渴求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縮影。
南開大學老齡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認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雖然存在城鄉(xiāng)、年齡、健康水平、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等差異,但整體上較以往有大幅增長。“特別是60—65歲的城市老人,身體比較健康,物質條件較為富裕,追求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意愿特別強烈。”
時裝秀、玩哈雷、滑冰、健身、滑翔……越來越多的老人,用看似特立獨行的做法,刷新了我們對年齡的認知。
從溫飽到小康,老人們腰包更鼓了,閑情逸致更多了。
養(yǎng)老金連續(xù)上調十幾年,惠及上億退休人員;我國已織起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參加養(yǎng)老保險人數超過9億人,參加醫(yī)療保險人數超過13億人。“老人消費能力在提升,后顧之憂在變少。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必然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自我實現。”原新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健康水平穩(wěn)步提高,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8歲,上升到2017年的76.7歲。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fā)布的《老齡藍皮書:中國城鄉(xiāng)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有32.8%的老年人自評健康狀況“好”;全國60歲以上老年在業(yè)人口為9235.3萬人,以低齡、健康老人為主,其中60至64歲的老人占42.8%。
原新認為,在現有的退休制度下,“閑不住”的老人會越來越多。一方面,他們體力較好、精力旺盛,有條件去追求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相對年輕人,他們的人生閱歷更豐富、管理經驗更老到、性格更沉穩(wěn),因此還有能力去再就業(yè),創(chuàng)造財富和價值。“發(fā)揮余熱成了許多老人退休后人生規(guī)劃的重要方面。”
家庭小型化讓老人負擔變輕了。原新分析,計劃生育導致老人需要撫養(yǎng)的第三代顯著減少,閑暇時間更多,留給自己的收入也更多。老人有條件去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組團出國游,發(fā)展一項花錢的愛好,等等。
移動互聯技術架起活躍的“社交圈”。拼多多上組個團,“綠野”網上約個戶外穿越,K歌軟件小合唱,朋友圈里秀個圖,發(fā)個抖音……越來越豐富的場景化網絡社交軟件,把老人們連接在一起,排遣寂寞;網上訂票、網絡約車、網上訂房……越來越方便的移動支付手段,讓老人們對走出家門、出趟遠門進行文化消費,不再發(fā)怵。
曾一度被認為與時代脫節(jié)的中老年人,已逐漸成為微信的新用戶增長極。根據微信官方發(fā)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11月9日,微信上的月活躍老年用戶(55—70歲)已經達到5000萬,而僅僅在兩年前,這一數字還是1263萬。
補齊“供給”短板,讓“老有所樂”更完善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億。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生活品質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但在“供給側”,還有一些短板要補上。
一是市場供給不足。
去年,老年題材電視劇《親愛的她們》熱播,不少業(yè)內人士感嘆,像這樣能引起廣泛關注的老年題材影視劇,近年來屈指可數。
老年旅游市場雖然供應充足,但是產品同質化嚴重,而且旅行社盡量壓縮成本,頻繁強迫購物、適老化服務不足等問題,令消費體驗大打折扣。
“雖然老年個體的消費能力不如青年人,但這一群體市場潛力不可小覷,文化企業(yè)應進行前瞻性布局,擴大供給、提升品質并盡量照顧老年人消費能力,實行薄利多銷。”原新說。
二是完善相關基礎性工作。
很多公共文化場所和設施對老人也不太友好,未進行適老化設計與改造。老年公益性文化機構數量仍嫌不足,難以滿足老年人需要。據統(tǒng)計,目前全國老年大學只有3萬多所,且?guī)熧Y匱乏。
“面向老年人的文化服務還存在地區(qū)、城鄉(xiāng)差異,市場不愿意去的‘洼地’,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投入更多資源。”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社會文化所所長李晶說。
三是關注老年人精神衛(wèi)生狀況。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最新的抽樣調查顯示,全國老年人中有36.6%的人感到孤獨,其中43.9%的農村老人感到孤獨,超過65.8%的單身老人感到孤獨。“一些老人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的情緒,特別是病后生活困難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嚴重者甚至出現輕生。”李晶認為,農村貧困老人、慢病老人、失獨老人和喪偶老人尤其需要更多情感關照。
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臨床研究室主任王麗華認為,目前老年心理健康、精神衛(wèi)生方面的服務政策仍不完善,服務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相關模式也有待探索。
都來想辦法,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預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5億,是現在的兩倍。”原新認為,我國老年群體基數大、增速快,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需全社會做出努力。
——應做好頂層設計,完善兜底保障。
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權益;加大對老人活動場所和基礎設施的投入;鼓勵各地,特別是農村地區(qū)舉辦各種形式的老年大學;提高面向老年群體的精神衛(wèi)生服務質量,將心理咨詢、心理幫扶等公共服務下沉。
“對從事老年服務的社會組織和非營利性機構,政府應給與更多支持。”李晶認為,這些機構往往難以盈利,政府可在稅收、土地等方面適當給出優(yōu)惠政策,或者購買服務。
——提高全社會對老人的認知。
李晶建議,在全國推廣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讓青少年增加對老人的認知,學會與老人正確溝通。與此同時,幫助老人更多了解年輕人的世界,彌合代際裂痕,減少矛盾發(fā)生。
——企事業(yè)單位可以承擔更多“悅老”責任。
“我參加了退休職工運動會,踢毽子得了第二名!”北京市朝陽區(qū)一家事業(yè)單位的退休職工老李告訴記者,今年重陽節(jié)前一天,單位為退休職工組織了運動會,很多身體好的老同事都參加了。“拿獎倒在其次,是為了見見以前朝夕相處的老伙伴。”老李說,除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jié),平時單位也會組織他們去看電影、逛博物館、旅游等,“雖然退休了,感覺沒有被忘記,自己依然是單位的一分子,有人關心咱,心里很溫暖。”
原新認為,雖然現在企事業(yè)單位剝離了很多“辦社會”職能,但是相當一部分退休職工在心理情感上還保持著對原單位的認同、依賴,并從單位獲得一定的歸屬感、安全感。“工會組織、離退休管理部門,還要發(fā)揮一定作用,配合退休人員所在街道社區(qū),做好對老年人的情感關愛工作。”
——開掘市場“潛能”,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消費。
家住北京市西城區(qū)大柵欄街道的退休老人張阿姨今年迎來了一個小玩伴——機器人“小度在家”。這是百度公司專為老人研發(fā)的一款人工智能產品,能根據張阿姨的語音命令開啟家里的電器,還能聯網播放相聲、評書、音樂等視頻。最讓她意外的是,這個小玩伴還能與人簡單對話,“你有來言我有去語,好玩!”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精神科主任王小平認為,無論是老年廣場舞服裝這樣的“大眾消費”,還是陪伴機器人這類高大上的產品,在數量龐大且不斷增長的老年消費群體那里,必有一席之地。“企業(yè)只要沉下心來精耕細作,一定能在滿足老人需求的同時,也收獲滿滿。”(記者 申少鐵)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