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返回,這也是東風著陸場首次迎接在冬季夜間執(zhí)行搜救任務的挑戰(zhàn)。面對嚴寒和暗夜帶來的諸多困難,地面是如何準備和應對的?
由于直升機飛行的快捷性,航天員搜救任務均以直升機分隊為主。白天執(zhí)行搜救任務,機上搜救隊員很容易發(fā)現目標,而夜間靠目視看不到返回艙,因此必須借助微光、紅外光學設備。
【資料圖】
東風著陸場看上去是平坦的大戈壁,實際上有許多干枯的梭梭樹、高壓輸電線、低矮建筑、鐵絲圍網,以及高低不平的地面等,對直升機夜間降落造成很大威脅。直升機降落時旋翼卷起的沙塵遮擋飛行員視線,直升機基本是盲降,粗砂和石子也容易導致直升機故障,因此降落過程風險很大。
在亮度方面,夜間實施航天員救援,必須準備大量的燈光照明設備并攜帶至現場,使救援現場達到亮如白晝的效果。
在溫度方面,嚴寒條件救援航天員要創(chuàng)造溫暖的救援環(huán)境,為航天員準備可靠的御寒物資,打開艙門口后要在艙內溫度降低前盡快組織航天員出艙,航天員在艙外極寒環(huán)境停留時間要盡可能短,要充分保障航天員醫(yī)監(jiān)醫(yī)保環(huán)境溫暖如春,并且能吃上熱飯、喝上熱水,用熱水洗漱。
嚴寒條件還可能導致機械設備低溫啟動困難、電子設備工作異常、電池續(xù)航能力降低、搜救隊員操作失誤等,救援現場的保障要求特別高。
多架無人機、直升機夜間在同一空域飛行,近百臺車輛夜間在無道路依托茫茫戈壁行駛,許多外來駕駛員不熟悉東風著陸場地貌環(huán)境和氣候特點;著陸現場雖然有照明設備,但大多數區(qū)域仍然是漆黑一片,人員需要在黑暗中活動,這些因素對搜救行動的風險防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載人航天器返回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在東風著陸場,飛船有可能著陸于地貌復雜地域,如山地、沙漠、鹽堿地、梭梭林地、水域等。搜救過程中可能遭遇復雜天氣現象,如刮風、下雪、起沙塵等。這些復雜情況、困難工況與嚴寒天氣、暗夜環(huán)境疊加,進一步增加了搜索任務組織實施的難度。
面對這些近乎嚴苛的考驗,地面人員進行了那些準備工作,讓航天員在返回地球時充分感受到家的溫暖?
東風著陸場立足最困難、最復雜、最寒冷、最黑暗情況,按照正常情況有方案、異常情況有預案、應急情況有對策的思路,制定了飛船跟蹤測量方案、返回艙搜索回收方案、航天員現場救援方案等。叫響了“正常情況有方案、異常情況有預案、應急情況有對策”的口號,加強了救援預案研究,重點開展了返回艙倒扣、艙口被掩埋、艙體變形等極端情況的處置訓練,在著陸場周邊所有水域安排了瞭望哨。
針對夜間搜索難題,基于我國北斗導航系統(tǒng)在著陸場應用,優(yōu)選天基、空基、地基彈道測量數據送往搜救直升機,完成航天語言到航空語言轉變,建設了天空地一體化搜索引導體系。研制了國內首款共口徑、長焦距、柱型直升機光電吊艙,調配具有微光、紅外功能的小微型光學設備在地面布陣,提升了夜間搜索發(fā)現返回艙的能力。
按照救援現場亮如白晝的思路,籌措了夜間救援航天員需要的各種照明器材。
按照以最溫暖的方式救援航天員的思路,對醫(yī)監(jiān)醫(yī)保車進行維護,在嚴寒條件下可以為航天員提供溫度適宜的醫(yī)監(jiān)醫(yī)保場所,讓航天員在著陸現場就能吃上熱飯、喝上熱水,洗上熱水澡;所有野外工作設備都進行了抗低溫防護,車輛加裝了低溫啟動裝置、通信設備配足了備用電池,著陸現場臨時搭建場所均按8小時供暖配齊電力保障設施等。
直升機分隊選派具有豐富夜航經驗的飛行員組成最強陣容的飛行機組,組織了多次夜航飛行和降落訓練,對著陸區(qū)內各種地形地貌、危險物進行了標記,突破直升機夜間在戈壁軟沙區(qū)降落的關鍵技術。
地面分隊對著陸區(qū)進行了地毯式勘察,除標記鐵絲圍網、梭梭林地、軟沙區(qū)等車輛通行危險區(qū)外,詳細記錄和整理了車輛易通行軌跡,為夜間車輛快速機動做好準備。
已組織10次直升機夜航和野外陌生地域夜間降落訓練,組織了2次空地協(xié)同訓練、3次全系統(tǒng)演練,按計劃完成了飛船返回前的各項訓練演練工作,在神舟十四號返回前,所有裝設備均處于良好狀態(tài),具備執(zhí)行搜救任務的條件。
這次搜救任務東風著陸場組建了1支直升機搜救分隊、1支載有傘降隊員的空運機動搜救分隊、1支地面搜救分隊,著陸區(qū)周邊3旗3縣1市地方政府組建了民兵分隊,在著陸場、地面搜救團隊等多方密切配合、大力協(xié)同下,神舟十四號3名航天員乘組安全返回、健康出艙,為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