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我國科研人員通過深地實驗,揭示了宇宙中已知最古老恒星鈣元素的起源之謎。近日,相關論文刊發(fā)在了國際期刊《自然》上。
2014年,澳大利亞天文學家利用望遠鏡觀測到一顆宇宙中迄今最古老的紅巨星,它誕生于大爆炸后一億年左右,由第一代恒星的超新星爆發(fā)形成的星云組成。當時觀測到了鋰、碳、鎂和鈣元素,其中鈣元素起源問題一直成謎。
天體理論認為,它的鈣元素可能來源于熱碳氮氧循環(huán)的突破反應,但尚無實驗數(shù)據(jù)支持,導致當前恒星演化模型難以解釋天文觀測數(shù)據(jù)。論文第一通訊作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建軍介紹,第一代恒星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熱核反應概率極低。在地面實驗室由于宇宙射線本底的干擾,人們一直無法對這些反應進行直接測量。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地下實驗室,垂直巖石覆蓋達2400米,可將宇宙射線通量降到地面水平的千萬分之一至億分之一。
在世界最深的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探索宇宙的奧秘
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裝置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柳衛(wèi)平研究員率領科研團隊,聯(lián)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和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fā)有限公司等單位于2020年底在深地建成。北京師范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何建軍教授團隊經過數(shù)年準備和鉆研,利用該裝置開展了對氟俘獲質子的直接測量實驗。最終驗證了鈣來源于碳氮氧循環(huán)的突破反應這一假說,成功解釋了古老恒星鈣元素的起源問題,強有力地支持了第一代恒星的弱超新星爆演化模型,并將為詹姆斯·韋布望遠鏡未來觀測提供可靠的數(shù)據(jù)。
《自然》審稿人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實驗成功,這為未來的核天體物理學研究提供了新途徑。這項研究結果會引起核天體物理學界的強烈興趣,包括實驗物理學、恒星建模以及觀測等。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