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即將迎來第42個世界糧食日,作為海水稻的發(fā)源地,青島又傳來好消息:中國海水稻實現4‰鹽度下耐鹽常規(guī)稻產量新高度!
(相關資料圖)
10月11日,耐鹽堿水稻測評會在山東青島舉行。專家對耐鹽常規(guī)稻材料22ZS-39和22ZS-44進行了小面積試驗田測產驗收,種植試驗田土壤含鹽量為0.34‰,pH值為7.9,測產水稻材料以及對照品種全生育期進行濃度為4‰的咸水灌溉。測產結果顯示,材料22ZS-39產量達每畝608.9公斤,材料22ZS-44產量達每畝691.8公斤,刷新了2021年耐鹽常規(guī)稻590.6kg/畝的產量紀錄。
10月11日,工作人員對水稻進行現場脫粒。
多年來,我國始終致力于在育種過程中通過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及生物育種相結合的育種手段,縮短育種周期。據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育種工程師于萌介紹,22ZS-44系經4年育種的第八代材料,其株型偏矮抗倒伏,稻穗較大產量高,且抗病性好。未來,選育品種將進入國家耐鹽堿區(qū)域實驗,進行后續(xù)檢測,其團隊也將繼續(xù)對耐鹽堿水稻的鹽度、產量和米質等進行研究。
袁隆平曾說過,“雜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勞應歸功于南繁”。近年來,青島海水稻每年都在三亞南繁基地內進行材料擴繁、水稻加代育種等工作。南繁基地每年都會有新的雜交材料出現,平均每年會有400多個材料在此進行加代育種等工作。截至去年底,在青島海水稻研發(fā)中心的組織下,已有8個耐鹽堿水稻品種通過國家審定。
十年間,中國海水稻已從科研試驗階段,發(fā)展到產業(yè)化規(guī)?;茝V,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飛躍。截至2021年底,中國海水稻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分布在黑龍江、山東、江蘇、新疆、內蒙古、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品種覆蓋全國四大類典型鹽堿地。2022年,中國推廣海水稻種植的面積突破100萬畝。
不僅在國內,中國海水稻還為世界上更多飽受饑餓的人們帶去了福音。2017年,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受邀遠赴阿聯酋考察水稻種植,把智慧農業(yè)系統和設備都分享到了國外。
一年后,中國海水稻在阿聯酋的產量達到每畝500公斤,遠超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的全球水稻平均畝產。得益于阿聯酋的成功推廣,目前許多鹽堿地較多且適宜水稻生長的國家紛紛與中國海水稻團隊聯系合作。
當地時間2022年9月23日,印控克什米爾斯利那加,水稻迎來收獲季節(jié),克什米爾農民在田地里勞作。
“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鹽堿地一度被稱為土地的“絕癥”,據統計,我國鹽堿地面積約15億畝,其中可利用的鹽堿地約5億畝,喚醒這一“沉睡”的資源,可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放眼全球,如果鹽堿地能多利用1%,就相當于世界糧食增產5000萬噸,按人均占有400公斤計算,能夠滿足1.2億人一年的用糧需求。
浙江寧波:鹽堿地水稻喜獲豐收
目前,我國治理鹽堿地的理念已從“改地適種”轉變?yōu)榱恕案姆N適地”。以山東為例,目前已創(chuàng)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鹽堿地生物資源與評價利用重點實驗室等創(chuàng)新平臺11個,培育耐鹽堿新品種200余種。
不僅有理念層面的改變,技術上,我國目前根據西北灌區(qū)鹽堿地、西北內陸鹽堿地、東北蘇打鹽堿地、黃淮海平原鹽堿地以及濱海鹽堿地五大鹽堿地類型,建立了上覆下改阻鹽控鹽、暗管排水脫鹽控鹽、耕作破土壤粘閉降鹽等數十套鹽堿土高效利用技術模式。
浙江舟山:鹽堿地里種水稻 農戶搶晴抓緊收割
2019年9月24日,江蘇連云港,“海水稻”豐收在望。
曾經沉寂的鹽堿大地已鳴奏出生產、生活、生態(tài)和諧發(fā)展的交響樂章。
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xù)第7年穩(wěn)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在稻菽滿倉的豐收美景背后,是無數農業(yè)工作者的全心付出,更是農業(yè)科技的飛躍發(fā)展。
一大批糧食生產領域科技人員,以一粒粒中國好種子,播撒著豐收的希望。他們是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玉米專家、“最美奮斗者”李登海,讓“土蛋蛋”變成“金蛋蛋”的馬鈴薯專家金黎平……還有無數扎根一線默默奉獻的農業(yè)科技工作者,他們用持之以恒的探索為中國繪就著優(yōu)質高產的豐收美景。
2019年10月22日,長沙,第三代雜交水稻現場考察與測產專家評議會,袁隆平帶領嘉賓在田間觀摩。
2012年5月16日,山東省無棣縣,中國科學院院士、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振聲與“渤海糧倉”課題組成員對鹽堿地種植的小麥和普通良田種植的小麥進行比對。
2014年11月29日,三亞,李登海在位于南濱農場的登海種業(yè)海南育種基地工作。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扎實推進農業(yè)機械化和科技化進程,智能農機、電腦、網絡技術等廣泛應用于農業(yè)生產的各個領域和環(huán)節(jié)。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農作物重大新品種不斷涌現;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三大主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新時代的農業(yè)工作者,正實現著由“會種田”向“慧種田”轉變,以科技之光點亮遍野金黃的豐收美景。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