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世界都在開展近海生態(tài)和珍稀動物的本底調查工作,但是利用單一方法所獲得的調查結果往往難以驗證其可靠程度。
近日,中科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整合式鯨類生態(tài)研究新范式,并展示了示范研究成果。相關研究發(fā)表于《生物保護》。
該成果有利于鯨類科研人員在數(shù)據(jù)缺乏的水域開展鯨類生態(tài)和保護研究工作,更好地調查鯨類的出沒、分布及棲息地利用情況,實現(xiàn)循序漸進、互相補充且高效可靠的調查效果。
海南真的有中華白海豚嗎
歷史擱淺信息表明,海南周邊水域的鯨類等海洋哺乳動物資源豐富,多樣性非常高。但是,由于缺乏野外實地調查和長期系統(tǒng)監(jiān)測,海南鯨類動物的本底資料幾乎是一片空白。
在這種信息匱乏的研究背景下,找到一種簡易、高效、快捷、低成本的方法以快速掌握鯨類基本信息顯得至關重要,而當?shù)厣鷳B(tài)認知(LEK)調查正是滿足這一需求的一種技術方法。
論文通訊作者、深海所研究員李松海介紹,職業(yè)漁民是接觸野外鯨類動物最頻繁的特定職業(yè)人群,通過調查漁民可以快速獲得他們在海洋捕撈生產(chǎn)過程中與野外鯨類相關的認識、經(jīng)歷和看法等,從而為后續(xù)的調查和監(jiān)測提供基本方向和背景信息。
因此,研究團隊于2013年底開展了一項環(huán)海南島摸底調查。該項調查選擇了16個具有代表性的沿海漁港/漁村,對510位漁民進行了問卷訪問調查。得益于科學合理的問卷設計、藍絲帶海洋保護協(xié)會的志愿者支持、地方管理部門和社區(qū)的大力配合,整項調查僅20余天就順利完成,研究團隊快速高效地獲得了豐富的調查資料,并對資料開展了細致的整理和數(shù)據(jù)分析。
雖然該項調查所關注的對象是可能在海南周邊水域棲息生活的所有鯨類物種,但由于中華白海豚獨特的體色和近岸棲息的習性,漁民非常容易接觸并辨認出這一物種,科研人員基于初步分析結果迅速鎖定了一處疑似有中華白海豚經(jīng)常出沒的水域——海南西南近岸水域。
中華白海豚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具有極高的生態(tài)、保護和研究價值。漁民問卷調查結果為研究團隊提供了方向,但漁民目擊畢竟是間接的信息,其可靠性和真實度還需要進一步檢驗。因此,研究團隊自2014年4月開始在海南西南近岸水域進行探索式的船基目視調查,以驗證該區(qū)域是否真的有中華白海豚頻繁出沒。
調查隊員經(jīng)歷了數(shù)月的風吹日曬,海上辛勤的船基調查工作終于結出了美麗的果實:2014年10月20日,在三亞西鼓島周邊,調查人員首次目擊到了中華白海豚群體,并在之后兩個月的調查里多次目擊到中華白海豚。
“這些實地調查結果不僅驗證了前期漁民問卷調查結果的可信度,也進一步確認了在海南西南近岸有中華白海豚棲息分布。”李松海說。
此后,研究團隊繼續(xù)進行長年累月的船基調查,并不斷將調查范圍擴大至該種群所有的潛在分布區(qū)域,截至2019年6月共計開展了55次船基調查,每次調查至少3至8天。通過長期的船基調查監(jiān)測,調查隊員共目擊了50群鯨類動物,其中不僅包括47群“???rdquo;——中華白海豚,而且還有2群印太江豚以及一些少見的“過客”——偽虎鯨和印太瓶鼻海豚的混游群體。
通過分析船基調查數(shù)據(jù),研究團隊較好地掌握了海南西南近岸鯨類動物的組成以及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分布特征、個體識別數(shù)量、環(huán)境偏好等基本情況。
關鍵詞: 中華白海豚 整合式鯨類生態(tài) 海洋哺乳動物資源 鯨類物種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wǎng)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wǎng)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