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東營市墾利區(qū)墾利街道五莊村,金色的麥田、青郁的蘆葦與藍天白云構成一幅美麗的鄉(xiāng)村畫卷。村民胡長海種植的8畝“濟麥60”在眾多專家、種子企業(yè)代表、種植戶的見證下,交出了一份堪稱驚喜的答卷——在中重度鹽堿度、一水未澆的情況下,“濟麥60”測產平均畝產460.98公斤,創(chuàng)鹽堿地小麥高產典型。
“明年我全部種上這個品種!”59歲的胡長海和小麥打了幾十年交道,在他的印象中鹽堿地上種小麥,很難獲得高產,特別是今年比較干旱,小麥豐收更是面臨挑戰(zhàn)?!斑@塊地只要天旱澆不上水,一般麥子平均畝產也就300多公斤,今年這麥子雖然一水都沒澆上,但產量卻高了100多公斤!”
與常見的高產小麥田不同,這里隨風翻滾的金黃色麥浪中,偶爾可見翠綠挺拔的蘆葦,麥田的泥土非常干硬,處處可見堿蓬和白色鹽堿斑。測產結束后,測產專家取地塊10個點混合土樣封存,送至農業(yè)農村部食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進行精確測定,結果為土壤含鹽量千分之四點五,PH值8.3,為中重度鹽堿土。“濟麥60”克服了干旱、鹽堿等惡劣的條件,倔強地挺起飽滿的麥穗。
專家對胡長海種植的“濟麥60”進行測產。
鹽堿地,素來被稱為不毛之地?,F在,隨著育種觀念的轉變,科研人員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轉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生態(tài)。“加大像‘濟麥60’這樣抗旱、耐鹽堿小麥的推廣,對于提高糧食增產潛力、提升糧食總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笨粗厣系膲A蓬和已經泛起的鹽堿,測產專家組成員、山東省小麥創(chuàng)新團隊栽培崗位專家石巖說。
據介紹,山東常年小麥種植面積約6000萬畝,其中沒有水澆條件的旱地小麥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此外還有近900萬畝鹽堿地。
“濟麥60”是省農科院作物所選育的抗旱節(jié)水小麥新品種,2018年通過山東省審定,今年又通過了國家審定。在山東省和國家旱地組生產試驗中,它均比對照品種增產7%以上,最終憑借第一名的成績過關。該品種最大的特點是水旱兼用,且條銹病免疫、高抗葉銹病,2018年在招遠市專家實打平均畝產749.13公斤。
“下一步將加速培育更加耐鹽堿、產量更高的小麥新品種,同步加快新品種示范推廣?!逼贩N主要育成人、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曹新有說。目前,省農科院已啟動實施突破黃河三角洲科技大會戰(zhàn),力爭用3到5年時間,圍繞“卡脖子”關鍵技術開展創(chuàng)新,把科技論文寫在黃河三角洲鹽堿地上,大幅提升支撐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
(大眾日報記者 王亞楠 通訊員 劉佳 報道)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w4vfr.cn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網站:435 226 40@qq.com